【孙光辉老师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理念,专注教育教学工作。他创新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课堂互动研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坚持“教学相长”,既因材施教又虚心向学生学习。虽鬓角染霜,仍以赤诚之心投身教育,用专业与热忱照亮学子前程。】
站在讲台上的我已经走过33个年头,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了鬓角,但心中的那份热情却从未褪色。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我常想起自己初为教师时的模样。那时的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走进教室,在一双双年轻的眼睛注视下,切实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信任与责任。每当回首从教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我都会深深地感慨:教育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需要终身投入的事业。
初为人师,砥砺前行
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心里感到很紧张。尽管已经把教案反反复复推敲了很多遍,但当看到教室里那一张张充满期待的面孔时,我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生怕自己讲得不够好,辜负了学生们的期待。那节课讲的是《大学物理》,我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将知识点逐一讲解,却发现学生们眼中的光芒逐渐暗淡。课后,我坐在空旷的教室里,第一次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了疑问。
我开始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听他们的课,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断地学习、尝试、探索、反思,慢慢地我学会了上课时语速要放慢一点,以保证清晰地传递信息,同时多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渐渐地,我发现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这样的转变不仅使我的教学更有成就感,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激发兴趣,教学相长
在讲授《Matlab语言与应用》课程导论时,我尝试着引入图形平移实例,通过平移矩阵和齐次坐标的矩阵乘法运算可以高效地实现图形的平移,学生通过这个实例能够很好地把抽象的矩阵运算概念和形象化的图形移动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实现创造性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学生小张。他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一次,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求解方法时,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我看到了当时他眼中闪烁的光芒,也看到了其他同学被激发的思考热情。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持续不断的学习者。这个经历使我意识到,教学不只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我开始有意识地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专门设立一个系统仿真设计性实验项目,我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通过仿真实验来理解系统的抽象、模型的建立、连接与运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编程语言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更新和完善。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常促使我去查阅更多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种良性的互动,使我的教学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与创造力,也使我坚信我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深知,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是心与心的交流。在课堂上,我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的精神,这种信念支撑着我不断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
回首过往,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教育工作的神圣与美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是新的挑战。每当我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开始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时,看到他们开始发生一点一滴的变化时,我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如今,站在讲台上的我,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心中的那份热爱却愈发炽烈。我知道,教育是一项需要终身投入的事业,而我愿意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用自己的微光去照亮更多学生的未来。这,就是我的大学从教故事,也是我毕生追求的教育理想。
【作者简介】
孙光辉,硕士,副教授。1992年入职91论坛
,主要从事物理专业教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大学物理》、《Matlab语言与应用》等课程。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大部分为第一作者,其中单篇被引用最高6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