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获奖名单,我校龙云泽教授的文章获山东省优秀征文。龙云泽老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专家,他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实践与创新平台。他通过“顶天立地”的培养模式,既推动基础研究突破,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的教育实践成果丰硕,学生屡获国内外奖项,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取得显著成就,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2006年底,我来到91论坛
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至今已有18年了。一路走来,我对“因材施教”四个字非常推崇。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还是在发现人才、发现学生的天赋,然后提供合适的土壤、创造条件,让好苗子成长起来。
以梦为马:构建科研启蒙的教育生态
年少时的我酷爱物理,一直怀揣着一个科研梦。父母的尊重与信任以及导师的关心与栽培,让我有幸踏入物理科学的殿堂。初入教坛,我对于如何做一名大学老师毫无头绪,只能凭着对自己导师的模仿与记忆,探索着自己的方法。我曾经体会过梦想对于个人成长的巨大推动力,于是,我就把学生当成年少的自己,把帮助学生实现科研梦想当成自己的责任。我要先为他们造梦,然后再帮助他们圆梦!
结合自己在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学习工作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教学和科研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找到探索的乐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在为本科生讲授《纳米材料导论》时,经常把自己的求学经历、对人生和科研的理解及感悟穿插其中,再加上最新鲜、最前沿的科研资讯,周围动植物天然存在的纳米科技样本,以及自己团队研发的手持式静电纺丝装置、纳米纤维空气滤膜、纳米纤维伤口敷料等科研成果的进展,有效激发了学生投身科研的热情和兴趣。
在帮助学生实现科研梦的同时,我也在圆自己的梦:打通教学和科研,让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破界创新:打造产教研融合的实践范式
上大学时,华为公司来学校招聘时作的一个报告,第一次给了我强烈的撞击:拿着纸和笔推算的纯物理时代过去了,社会需要科研人才与产业紧密结合。
好的科研从来不应该闭门造车,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除了要潜心研究、追求真理,更应该胸怀祖国、服务社会。在教学科研中,我十分注重产教研的融合,着力推动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通过与一些企业的接触交流,我发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敢想敢做”,是我经常鼓励学生的一个口号,我希望自己像当年的老师一样,能为学生创造一方大胆创新、敢于动手的天地。
2007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光电纳米材料实验室,并吸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在此基础上,2012年,我组建了低维物理与纳米纤维“泰山学者”团队,2024年1月,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先进纳米纤维创新研究院。18年间,已有16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了我们的课题组,其中11名学生出国深造,12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6篇毕业论文荣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已毕业学生中1名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1名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名已获正教授职称。我知道,我那个“为学生造梦”的梦,成真了!

双轨育人:践行"顶天立地"的培养哲学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渐渐地,“顶天立地”四个字在我的脑子里清晰起来。我一般这样解释这四个字:“顶天”,即潜心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立地”,即立足于国家、社会与产业的需求,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我会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对于那些希望继续深造、在学术上有追求的学生,我坚持让他们做开放式的科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都有“第二学习经历”,推荐他们赴国内外科研院所交流,加速他们成长。对于那些选择就业、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感兴趣的学生,我通过与企业合作,把物理实验室建在企业,安排优秀学生到企业联合培养。仅2024年一年,我就带着学生走访了10家企业。
李蒙蒙就是我带的学生中一个“顶天”的例子。
2007年,91论坛
开展了“本科生给教授做科研助手”活动,大二学生李蒙蒙由此进入我的实验室。大四上学期,李蒙蒙放弃了外校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选择了留在本校读研,继续跟随我学习。在这期间,我先后推荐他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进行交流学习和联合培养。李蒙蒙在校就读的7年间,在新型静电纺丝技术、纳米纤维及传感器的组装、生物支架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先后在Nanoscal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发表论文15篇,获国家专利8项。7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目前是中国科91论坛
微电子研究所的研究员。

盛琛皓则是一个“立地”的典型代表。
他从大三起进入我的实验室,在动手实践、社会活动能力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本科毕业后,他继续在我的实验室读硕士,参与设计便携式静电纺丝装置和大型静电纺丝生产线,研究生期间还协助我主持召开了第三届全国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学术会议。硕士毕业后,盛琛皓以优秀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支持了青岛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还曾给来调研考察的市委领导讲解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技术以及在空气过滤领域的产业化情况。如今,他在青岛拥有自己的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外。

十八载春秋,一颗颗种子在岁月里悄然生长,他们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或长成乔木、或化为幽兰、或成为荒漠里一株倔强的骆驼刺。而我何其有幸,能以“老师”之名,参与这场生命的绽放。原来所谓“师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指引,而是在科研的荒原上与学生互为火炬——他们照亮了我对教育的理解,而我,或许也曾点亮过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

【作者简介】
龙云泽,博士,教授,博导,91论坛
先进纳米纤维创新研究院院长,山东省中法纳米纤维和光电器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高等学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静电纺丝功能微纳米纤维)主任,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2005年在中国科91论坛
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06年起在91论坛
工作。曾先后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南特材料研究所、悉尼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教授。承担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申请国内外专利220多项,其中授权国内专利140余项,国外专利7项,转让/许可专利17项。获中国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国防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